好朋友貼了「男友到底憑什麼要我陪他一起吃苦」文章給我,在講交往金錢觀不適合就趕快分開。
首先,我們都很認同金錢觀不適合趕快分開,畢竟都有這樣不適合的過去;但比起所謂的拜金主義,而是更深入彼此的價值觀與歷程階段差異。
因為在消費社會裡,金錢等同於個人行為的展現
價值觀代表的是「我所習慣的方式」,不等於喜歡或討厭
以價值觀來說,我自己習慣拜訪朋友時主動準備小禮物,也許是飲料或小點心,偶爾專程手作蛋糕帶去,也許很花時間,但準備的過程中我會很開心。或是當我剛好在買名店時,也會主動問對方想不想吃。
而我的朋友們收入有高有低,但是這無損於關係,彼此就是在能力範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心意,我們都不會因此覺得「我付出了,你必須要付出。」
而在生活環境上,我不喜歡人多、又很怕吵,所以對我而言待在家,或是待在安靜的地方更能讓我感覺放鬆;外出吃飯我更重視「好的用餐環境」、「好的味道」,當不如預期時我習慣選擇外帶或外送,因為在我覺得安全的空間更能讓我心靈真正放鬆。
所以我平常習慣一個人吃飯。(孤僻發言)
但與之相對,我是一個不愛旅遊的人,頻繁地出遊與出門很容易帶給我壓力;但若是好好地深入議題的研究,或是思考一件事情更容易讓我感到快樂,所以我習慣和朋友吃下午茶時聊上一整天;或是一起到 7–11 買冰,坐在公園裡談天。
經歷不同的關係才明白,我原來不喜歡過「這樣」的日子。
過去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花很多時間深入思考,到底摩擦是來自於我對物質的追求,還是過於在乎其他人的眼光?或是我真的太過自我?
但當我蛻變成熟以後,這些問題就不再深究了。
就像剛出社會接觸商業的一兩年,我會努力把自己專精特化,對他人強調我只適合做什麼領域;隨著後來了解的越多,才明白「商業是水,企業是魚」,面對困難永遠只有一個答案:「排除它,然後征服它。」接著繼續讓魚在水中持續茁壯成長。
感情就更簡單:「我跟你相處舒服嗎?我開心嗎?我們能不能夠在爭吵以後,還能找到相愛的理由?」
過去幾年也有不少人會問我:「這個人有什麼不好?還有什麼好考慮?他真的很有錢!妳什麼都不用煩惱!」或是「妳到底想選擇什麼樣的人?」而好朋友更辛苦,她面臨的是:「王子公主的快樂童話不好嗎?為什麼不要。」
這段時間和她們的對話讓我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中心思想,原來我始終想選擇的是裡面會「有我的那個光輝未來」。
放下對婚姻的執念,追求心中真正的渴望
曾經我也對於感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但隨著自己歷經大大小小的人生階段,歷經了經濟獨立、心靈,再至人格獨立,在不斷向前 Move on 的過程中,它們讓我在一腳踏入婚姻前,比想像中得更早先放下對於婚姻的執念。
愛不是人生的救贖,愛從來都是主動給予。
也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,感情從來都是彼此得各是完整的 1,我們相加才會至少等於 2。而接下來的「大於」端看彼此是否持續追求自己的人生。
你的人生尚未解決的難關,或是無法面對的課題,另外一個人都無法代替你解決;你必須得要堅持地相信自己能夠突破,讓你的能力與心智持續登上山峰,待看見雲海後,你才能夠真正感到放下一顆大石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