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覺得的「好」,恐怕很大的機率不會成為「明天的好」

每月 16 萬的開銷,對一個台北市的體面小家庭來說並不離譜

Joyce Yeh
Apr 19, 2024

今天剛好跟同事聊到早上的新聞:「月入16萬不敷支?外商主管嘆零用錢『每天僅150元』 妻反擊:沒擔當」,主要是人妻在網路上罵在外商當經理的先生賺太少。

起因是先生跟朋友私下抱怨是外商經理,卻過得比高中生還不如,但還是被人妻發現,因此造成糾紛,沒想到PO上網卻被網友一面倒地罵太太。

By ChatGPT4

每月 16 萬的開銷,對一個台北市體面小家庭來說並不離譜

16 萬拆出來乍看很多:「車貸1.8萬、房貸4.6萬、小孩養育及教育費2.8萬、水電1萬多、雙方父母孝親費2萬、保險3萬、伙食費1.6萬、醫療及退休金2萬、雜支1萬」

若假設為是小家庭 4 人之總額,其實可以分類成以下:

A. 車貸 1.8 萬大約分期 10 年,一台車約 200 萬,可能購買 Tesla or Benz 初階款

B. 房貸 4.8 萬分是 30 年期,總價約 1500–1800 萬,地點為新北市 30 年成屋,或内湖等蛋白區域非市區之舊公寓。

C. 保險 3 萬,每月 $7500 / 人;購買項目包含終生醫療、意外,壽險,還有一點點零星其他項目。

D. 雙方父母孝親費各 1 萬的零花錢。

E. 伙食費 1.6 萬 / 4 人;每月 $ 4000 / 人

F. 水電 1 萬多,假設也涵蓋電信費,假設最新的 iPhone 吃到飽 1499 月租型,先生與太太各一支約 3000,家中網路費、電話費等,夏天水電費一個月用掉 5000 其實也很正常。

G. 先生每天餐費只有 150 元⋯⋯看起來比高中生餐錢還少,不過恐怕吃得比太太還多。

夫妻兩人決定一起過「體面的生活」,這是過去的共識

雖然網路上一面倒地罵太太,覺得她太會花錢,但我覺得主要是雙方認知上不對等。從消費配比對應的「商品」來看,是夫妻兩人決定一起過「體面的生活」。

而太太的消費配置都是以照顧好家中每一個人的食衣住行需求為主:無論是日常的風險,讓雙方父母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安全感「孝親費」,還有平常出門,充面子的「經典品牌」都準備好了。

我並不認為這件事情是「先生賺太少」,或是「太太不會理財」。

金錢觀的衝突很多時候不是「金錢總量的問題」,而是雙方要定期坐下來溝通:「什麼才是我們現在想要的生活?」

當我們有能力走上高位時,肯定希望透過裝備的升級,讓別人立即高看我們,知道我們有能力取得這個「階級」

同理,當嫁給一位事業有成的男人,也會希望讓人家知道,我是一個可以打理好家庭的好夫人,而在金錢方面,當另外一半是明顯賺錢能力高出許多的時候,多半對方會告訴夫人:「妳專心照顧孩子們就好,家中一切的開銷我來處理。」

兩邊最初的出發點都是好的,彼此都是為了「對方好」,並且用盡自己認知內的一切往好生活走,但認知是會不斷改變,所以需要透過定期「溝通」來持續修正改變的過程,一如擅長記帳的人通常每週一定會重新復盤一樣。

因為現在覺得的「好」,恐怕很大的機率不會成為「明天的好」。

溝通之所以重要,目的不但是為了時時確認彼此的認知是否還保持一致的共識,同時也是隨時觀察,對方是否還有能力「維持這個共識」。

如果現在暫時心力不足以維持共識,不斷地研究動態調整,一起提升與建立彼此的認知,才是真正打開對話,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
--

--

Joyce Yeh

興趣是料理,還在挑戰怎麼洗衣服,我不喜歡。正在寫一本書給乾兒子十年後看,叫做《當你相信任何事情》。